“我个人感觉小镇的建设,给当地搬迁户带来了就近就业的机会,不仅帮助搬迁群众增收,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升了民众的幸福感。”9月19日晚,中央媒体“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主题集中采访团走进大化瑶族自治县,记者们参观达吽小镇时纷纷感叹。

大化瑶族群众身着盛装迎接客人。

记者们聚焦夜宵摊。
大化达吽小镇位于大化县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结合试点工程二期古江安置区西侧。近年来,大化县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创新思路,确立了“产城融合、产业聚人、功能留人”的发展理念,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及特色美食小镇建设相结合,以解决搬迁群众的创业就业为目标,在达吽小镇建设骑楼120栋,在安置楼一楼开设商铺173间,在慢街开设铺面213间。通过“美食驱动”战略,掘金夜经济,重点发展演艺餐吧、酒吧、特色餐饮、小吃、民宿客栈、咖啡厅、茶馆等品牌建设,补齐旅游产业中“留客难”的短板,刺激经济增长,促进消费升级,助力脱贫攻坚。19日夜晚的达吽小镇,车水马龙、人潮涌动,瑶族同胞载歌载舞迎接即将到来的中秋佳节,热闹非凡。记者们在达吽小镇近两个小时的采访和体验,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

记者们采访摆地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覃美英。
经济日报财经新闻部记者彭江把所见所闻拍成小视频分享到朋友圈。他表示,小镇里美食、物品都极具地方特色,让人流连忘返。他当晚还买了两个身着瑶族服饰的娃娃玩具带给远在北京的小孩,这充满烟火气的达吽小镇,是大化县“夜经济”发展的缩影。他祝愿大化越来越好。中国青年报记者赵丽梅主要关注摆摊经济,采访了在卖儿童玩具的移民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覃美英。她表示,达吽小镇街上的人很热情,特别是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小摊整齐有序,类别多样,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是晚上逛街的好去处。
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见习记者 潘剑
编辑:韦婉灵